基督教信義會平安堂

反應不來 劉立仁教師   2021/11


  本年九月開始,慣常每天早上7時25分出門,與太太一起送就讀小一的兒子上學;我們夫妻期望兒子於7時45分回到學校。港鐵行程指南告訴我們,由土瓜灣站前往黃埔站的預計乘車時間是10分鐘,連同稍為輕鬆的步速,時間可算是剛剛好。有時7時23分出門,行得更輕鬆;也有時7時30分出門,就趕急多一點。速率決定步驟在於抵達何文田站月台時,往黃埔列車何時抵達(平均兩班往黃埔,一班以何文田為終點站;最多可以差上5分鐘)。

  執筆當日,一如既往,由我先在扶手電梯左邊往下向月台步行,往黃埔列車剛剛抵達。車門打開,我站在門外,太太與兒子則仍在扶手電梯上。他們向下步行,當見到列車便開始以更快步速下來,然後便手牽手跑起來。適逢車門即將關上的提示信息響起,我見他們應該可以如期望抵達,也先進入車廂,看著、等著他們行完最後兩、三步。

  一、兩秒後,車門關上,我站在車廂中間扶手柱旁,看著兩邊車門連同月台屏幕同時夾著他們二人(圖示:門門•太太•兒子•門門),車門沒有如常立即重新打開,夾實了約三、四秒(大概,司機按以往經驗判斷,通常只會夾一個人,而那人通常都能在左攝右移後進入車廂;可知道,在繁忙時間重開車門,會明顯影響本來緊接的班次)。

  我反應不來。

  隔了一會,車門再打開;見太太與兒子進入車廂,坐下,而列車繼續往黃埔開出。兒子大概因為驚慌而靠擁著太太啜泣,而我仍然站在一旁。

>  除了看著兒子白色校服上的左肩與手臂位置變了灰黑色(太太右臂也如是),知道原來車門是較污糟外;也知道,繁忙時間的車門,總比其他時間來得快在提示信息響起後關上。

  我更體會,原來遇上發生在眼前的意外,尤其是關乎自己親人的,哪怕似乎只是小事一樁,都會令人來不及反應,內裡是多多少少的愕然與驚嚇,也有因著這些發現:「原來來不及完全進入車廂,真的會被車門夾緊……」「原來被車門夾過的孩子,會對再乘搭列車感到焦慮……」「原來被母親牽著的孩子,當遇上這意外,會開聲怪責母親;母親亦會表達對孩子遭遇此事的內疚……」而來的感受。

  人生,絕無全然順遂;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是受傷患病,抑或遭逢逆境、低迷際遇,基督徒大概沒有「免死金牌」不會遇上這些……。〈神未曾應許〉是我們內心此刻或會響起的詩歌

神未曾應許 天色常藍 人生的路途 花香常漫
神未曾應許 常晴無雨 常樂無痛苦 常安無虞

神未曾應許 我們不遇 苦難和試探 懊惱憂慮
神未曾應許 我們不負 許多的重擔 許多事務

神未曾應許 前途順利 平坦的大路 任意驅馳
沒有大山阻 青雲直上 沒有深水隔 一路通暢

神卻曾應許 生活有力 行路有亮光 作工得息
試煉得恩助 危難有賴 無限的體諒 不朽的愛
           (宣道出版社《青年聖歌III》)

  誠然,信仰是我們的堅實信念:在危難中支取神的應許,相信神的同在,勇敢向前行……。同時我們有多關注到「反應不來」的一刻,內裡的狀態與情緒呢? Elisabeth Kubler-Ross提出悲傷的五個階段(The Five Stages of Grief):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是其中一個常用以理解和輔導悲傷者的模型。不少時候,面對正值經歷悲傷、愕然、痛心……的弟兄姊妹,我們既基於信仰賦予我們的愛與勇氣,去作出鼓勵:「唔好唔開心啦」、「唔駛咁難過謘v、「折哀順變喇」、「好小事咋嘛,神喺度嘛」、「唔好諗咁多喇,專心事奉神啦」、「你諗吓係咪你有啲罪未認清,神藉著依個經歷去懲罰、管教你呀?」等。這些都可以是正確得很的真理,同時也對未準備好進入「接受(參上文的悲傷第五階段)」的悲傷者,間接帶來對當下情緒感受的否定。順服、乖巧的悲傷者,或會直接認為自己不應該哀傷、不可以難過,甚至別人的需要比我大、面對的逆境比我難,我沒有資格去低落……認為愛主的人根本不會哀傷。

  在去以馬忤斯的路上(路二十四13-35),兩位門徒因耶穌被釘十架死亡而低落、無奈、不明白……耶穌親自走近他們,和他們「同行」。由下午到黃昏、晚上這段長時間,耶穌如何一步步向他們顯現與啟示祂自己,大概,或能給予我們一點點啟迪。

  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彼此同行。


 

 

back.gif (616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