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信義會平安堂 |
|
累積? 積累? | 劉立仁教師 2021/9 |
另一邊廂,在家中鞋櫃面貼滿由孩子自己按學年貼上,幼稚園派發的認字紙。昨晚太太拿著另一疊如多士般厚未貼的認字紙,問我會否丟掉,我說:「由孩子自己選擇吧。」然而我心想,要為他留下幾張,否則可能會被他全數丟棄。 孩子累積的是他自己的創作成果,我渴望孩子累積的是他自己成長的印記。 我自己就儲了大量的書(當然是以家居空間大小參考而得的比較和太太一針見血的評估)。每買三本,看完一本;多久買一次?不說了。內心總會冀盼,有天能讀完書架上、書桌邊所有書。上週買了威爾•杜蘭特著作《哲學的故事》,書面包裝膠膜,至今未拆。 我累積的是對追求知識的堅持,我更渴望累積自己的涵養。 久不久我會點閱書架,如同孩子翻看他的創作作品;我相信,他和我一樣,都有一份滿足感和絲毫的安全感。我們累積的東西,別人不一定看到其價值。有些東西,甚至只有當事人自己才能明瞭其意義所在(例如我儲了一件已安息主懷祖母常穿的紫色衣服和一隻她自中年就佩戴的星辰牌鋼錶)。 可惜,也要正視,空間是有限的,正如人生的光陰都時刻在倒數中。累積的過程,除顧及自己喜好,也要顧及他人和環境。能夠向重要的他者,不論是配偶、孩子,分享這些東西背後的故事與對我們的意義,也幫助彼此的結連。然而,從累積,到積累,再到需要治療的囤積(強迫且過度地購買或收集東西),是個需要關注的過程。近年提倡極簡生活、空間整理術等等,又是另一個向度了。 信仰生活中,我們累積,又或積累了甚麼?相信累積了的,必然包括一些聖經知識,或多或少,也累積了團契生活的美好片段;同時,更累積著曾經有過年月間的恩典時刻、年少時信仰委身的衝勁(記起大夥兒一起到附近秀茂坪屋邨街頭向坊眾佈道……)。這些累積,都反映著我們信仰中一些堅持、渴望與意義。未知我們身邊團友、弟兄姊妹對我們信仰中累積了甚麼,有多認識與明瞭呢? 至於我們在教會生活中積累的種種負面經歷,不論是弟兄姊妹間未化解的衝突、事奉團隊中未消弭的誤會,尚有對教會群體的期望與失望等等,更不容易分享與放下。莫論囤積內心深處的掙扎、在罪中打滾欲罷不能的無力感……。 如果內心種種累積、積累、囤積的東西能像書籍、紙張般陳列出來,縱然是厚厚一疊般嚇人,卻似乎對自己擁有、承受、掩藏了這麼多,有更多體會、接納和更新整理的動力。 「所以,既然我們有這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樣重擔和緊緊纏累的罪,以堅忍的心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希伯來書12章1節)信仰挑戰我們,一方面看到前人如何因信仰放下自己、信靠上帝,堅定前行那條上帝交給我們獨一無二的信仰路程:放下過去所累積的成就、積累的限制感並囤積的過犯,信靠當下與我們同在的上帝,堅定因著盼望向前行。 整理、清理自己的過去,釐清此刻上帝當下的同在與未來的帶領。 從這些過程: 更求上帝幫助我們,看清要放下或要保留的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