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信義會平安堂

同工營後感 梁華廣牧師   2024/06


  很感恩有機會參加可能是自己最後一次的本會每年舉辦的教牧同工營。今年的大會主題:看見.服侍。目的:認識社關服侍,讓堂會成為一間關懷社區的教會。在營中的講座、堂會經驗分享及同工的分享討論中實在獲益良多。願藉此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深刻學習與體會。

1.起源與澄清

 社關服侍,很長時間被福音派教會認為是社會福音,只是用愛心服侍別人,未能一定叫人決志信主,看似不是真正的福音。以前他們不甚看重,現在卻非常積極。

 原來社關服侍,去服侍有需要的人,於 19 世紀開始, 並源於敬虔運動。簡單來說就是,當時的基督徒越查經,就越 想去服侍有需要的人。後來很想在聖經中找一個字去形容他們的服侍,於是找了 Diakonia 這個字(新約聖經出現了 100 次),去表達以愛心謙卑地去服侍。

 後來一位學者 John Collins 深入研究Diakonia 這個字,發現其意思是一位受差者(messenger)被差派者(主人)差去服侍一個受眾,而並不是講愛心服侍。


2.對教會之重要

 如果 Diakonia /社關服侍的意思即是(奉主)差派的,教會就不可不做,更不能說因資源不夠而不做。如果我們是受託者,也必須按上帝的心意去做,按上帝的價值去做。因為按人的看法和價值,很快就會偏離與極端。就如很多什麼主義和什麼制度,最初都是對人好的,但一偏離了上帝的價值,就反使人受害和痛苦。

 我們也可以放心,因為我們只是上帝的信差或使者,所以上帝必定會給我們資源去做。如果能成就的,都是上帝的心意和幫助,是上帝的榮耀。因為上帝不是法老,要以色列人工作,卻不給他們任何資源。

 講到教會不能不做,好像是十分嚴重似的。的確是,因為從馬太福音第 25 章 31 至 46 節天國的比喻當中,耶穌基督將社關服侍(叫人得吃、得喝、得穿、得探望、有同行與關懷等)的高度,提升到要面對審判,升高至要面對永刑,是永生與永刑的選擇的層次。因為這是福音的兩面。

 整全的福音,如銀幣的一面是上帝話語和福音的宣講( Word ), 另一面就是社關服侍, 除了言說, 還有行動(Deeds)。否則就如雅各說: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要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雅 2:6)即是宣講言說與行動是分不開的。而社關服侍與講福音,正是全人所需要的豐盛生命(約 10:10),身、心、社、職、靈都被兼顧和建立。


3.看見的珍貴

 如果要真正的服侍,必須看見服侍對象,他們的全人 需要、他們的意願(不可單向或「硬銷」,否則容易好心做壞事)、看見其背後的原因(個人的和結構性等)、改變(困境)的方法、他們有的恩賜和能力及週遭的資源等。其中有時挑戰著我們的,是我們懷著一番好意去幫助對方,有時在時間或方法上他未必願意之時,卻忽略他的意願而使他感到不是被關懷幫助,卻造成不便或困難。

 除了看見服侍對象,同樣也需要看見服侍者,就是我們自己。其中一個深刻印象是,我們很多時都看見自己的限制,有時是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有時可能不自覺地做了救世主。若我們能正確地理解聖經,我們必肯定上帝按祂的心意已分派我們各人恩賜與能力,完成祂給我們的託付。

 有兩點很重要的,就是服侍者是同行者,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予者,因為沒有差派的上主和使我們得力的上主,我們什麼都不能做。另外一點就是,服侍者仍然是罪人,仍受私慾和罪惡的權勢影響。我們很容易聽到因不少服侍者與被服侍者的權力不平衡,成為欺壓、侵犯與侮辱對方的人。

 最後一點要看見的,必定是上帝。因為是上帝發出命令,差派我們去愛祂,愛別人和服侍人的。是上帝的呼召,但祂也不會要我們做曬所有的工作。只要按上帝的心意去服侍對象,就可以了。對殘疾人士來說,未必是康復,很可能是共融,幫助對方接納自己及與身邊的人有更好的關係。在服侍過程的種種挑戰與困難中,我們最重要是看見上帝,衪才是我們的最大把握,因為他是哪位掌管一切,並與我們同在的上帝。


 願藉著以上的分享,我們一同反省上帝的呼召,遵行祂的心意,靠著祂的供應與幫助,去服侍那些有身、心、社、職、靈需要的人,參與祂在世上的工作。


 

 

back.gif (6166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