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信義會平安堂

墳遊 梁淑泠教師   2024/04


  上星期二教牧同工會的教牧時段,安排曾維州傳道及樓軍姊妹帶領同工們到達香港墳場認識香港早期教會歷史,平日坐巴士經香港仔隧道出灣仔,見到跑馬地墳場,原來跑馬地有四個墳場,包括回教墳場、天主教墳場、香港墳場和祆教墳場。

回教墳場

  為何中國人會叫伊斯蘭教做「回教」?因為中國五大民族:漢、滿、蒙、回、藏之中,以前較多回民信奉伊斯蘭教,故中國人簡稱「伊斯蘭教」做「回教」,簡稱「穆斯林」做「回教徒」。「回教墳場」建於 1870 年,超過 150 年多歷史;另一個回教墳場則在柴灣的哥連臣角,建於 1963 年。香港現時大約有廿多萬的穆斯林,華人穆斯林約有三萬多人。2014 年這墳場內約有 2907 個墓碑,華人佔 446 個;其中姓氏最多的是姓「楊」和姓「馬」,部份姓「哈」和「薩」。伊斯蘭教的領袖被稱為「伊瑪目」(教長),「香港伊斯蘭教聯會」現任伊瑪目是楊興本教長。

  伊斯蘭教推崇對長輩要「厚養薄葬」,生前要尊敬、孝順、禮待,喪禮要盡量低調、環保、簡樸,墳墓十分簡單,沒有遺像相片,因為伊斯蘭教也有不可雕刻和跪拜偶像的教義。因屍體是不潔的,鼓勵「速葬」,死後三天內就下葬,政府也尊重和遷就他們的傳統,會盡快簽署死亡證給穆斯林的。男性遺體會由幾位男性親友進行清潔、女性遺體會由幾位女性親友進行清潔,配偶可以在旁。身上有傷口者不得參與清潔遺體。家人不可以再為死者剪指甲及剃鬚剪髮;要將遺體的口眼閉合,才包上「卡番」(白色麻布,男性三塊、女性五塊);然後男戴禮拜帽、女戴頭巾。遺體不用化裝,只做清潔、不穿壽衣、不用陪葬物品。下葬時頭部盡量朝向麥加;有時因為遷就墳地位置,未必都是向著麥加的。穆斯林與非穆斯林是不能同葬的。伊斯蘭教以土葬為主,因相信阿拉是用泥土創造始祖「亞丹」(亞當),所以不用棺木,只用白麻布包住,讓遺體直接歸回地土。在伊斯蘭喪禮裡面不能有祭品、香燭、雕像、相片;也不能跪拜、鞠躬,因伊斯蘭信仰中,只能向真主跪拜。穆斯林都和猶太人一樣會放小石在墳墓上,像獻鮮花,以表尊敬。

天主教墳場

  這墳場正式名稱是「聖彌額爾天主教墳場」(St. Michael Catholic Cemetery) 彌額爾就是米迦勒天使長(猶 9)。以天使的名字為墳場名字,是因為(路加福音 16:22)提及:「後來那討飯的拉撒路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回教墳場的墓碑比較簡約,因為他們反對雕刻偶像的,而天主教墳場內的墓碑則有很多不同的雕像。天主教墳場內有不少名人:徐誠斌(首位華人主教)、胡振中(樞機主教)、區鴻慈(神父)1935 年帶領金錢圍村全村信主、曹廣榮(首位華人政務司)、方心讓(議員)、鄧鏡波(慈善家)、林黛(影星)、林彬(著名播音藝員)等…

香港墳場

  香港墳場位於跑馬地黃泥涌道馬場對面,是 1842 年香港開埠以來第一個正式的墳場。香港墳場俗稱「跑馬地墳場」,曾被稱為「基督教墳場 Protestant Cemetery」,主要是安葬病死於香港的英軍及歐美基督徒。1889 年灣仔「進教圍」的天主教墳場(St. Francis Yard 近聖佛蘭士街)遷來。1909 年改名為「殖民地墳場」,1961 年改名為「香港墳場」。墳場內的小教堂建於 1845 年由聖公會管理,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而整個墳場則由食環署管理,香港墳場內也有一些東正教的墓碑,是在十字架上下各加多一橫的。因開埠初期,有亞美尼亞(主後 301 年第一個以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的商人跟隨英國人來港經商的。葬於香港墳場內的名人有:郭士立、何東(妻麥秀英)、何啟(何福堂之子,妻雅麗氏)、叔何顯理、高三桂(又譯高露雲、高和爾)、蔣震等。

  很多來香港的基督教傳教士也葬在香港墳場,德國宣教士郭士立牧師(Rev. 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1803-1851),又名郭實臘,曾入籍中國,取中國人姓氏「郭」。郭士立熟識多國語言,包括普通話、廣東話及福建話。1831 年他開始在中國沿海遊行佈道,被譽為「近代中國首位使徒」。1843 年他在香港任「撫華道」(即華民政務司/民政事務局局長)。翌年創立「福漢會」,獲德國及瑞士兩國的「三巴差會」 (巴色、巴勉、巴陵)派遣宣教士東來協助,向廣東省的廣府、潮州和客家區傳教,後致有禮賢會、崇真會和信義會的成立,郭士立牧師堪稱為「中國信義宗教會之父」他來華服事二十年,48 歲病逝於香港。同工會當天介紹郭牧師生平後,有楊監督獻花,及梁副監督禱告,這也讓我們記念來華的先賢,他們所作的是因為愛主回應呼召。

祆教墳場

  香港祆教墳場(Zoroastrian Cemetery),又名波斯墳場(Parsee Cemetery),位於跑馬地黃泥涌道,1852 年落成,約有 200 個墳墓,是一個私營墳場。目前在香港的波斯人約有 220 人。「拜火教」的正名是「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在中國被稱為「祆教」。祅教認為世界是二元的,分為光明和黑暗,光明之善神是造物主「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他首先創造了火,並創造了世界和人類。黑暗的惡神是「阿裏曼」(Ahriman),隨從是魔鬼。善神與惡神進行了長期鬥爭,最後獲得勝利。他們也相信,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按著行為決定上天堂或下地獄。祆教的創始人是瑣羅亞斯德(Zoroaster),約公元前六世紀出生於伊朗北部米底王國一個貴族騎士家庭。30 歲時宣稱得到神的啟示,創立祆教,其教義得以在波斯廣泛傳播。

  在墳場裡面長眠的人,曾經在這世上走一生,帶給世人或多或少的貢獻。對信主的人來說,是一個安息主懷、等候復活的地方。對孝子賢孫來說,是一個思親敬祖的地方。「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 9:4)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對世人有貢獻嗎?對上帝作了什麼的事奉?

參考資料:曾維州傳道《跑馬地的四個墳場》

教牧同工於郭士立牧師墓前


 

 

back.gif (6166 bytes)